企业的社群化运营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今天的顾客,我们不能再用随机的身份,或者以人口统计学的方式来加以区分,而是需要通过他们的兴趣点来定义他们。同理,公司的组织治理架构也不能再以固有的功能型模式对员工进行定义。这样的做法开始逐步违背了80、90后的特质和个性,他们现在追求的都是一种归属感。
“网络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巢穴和一群可以同飞翔的鸟儿”。
这就是对社区和归属感的一个很好的比喻。在互联网时代里面我们的产品,生活方式都被充分地互联网化,更重要的趋势是我们的组织也要被互联网化。
所谓社群就是按照相同的喜好而自由的组织形成的一群人。那么未来公司组织的社群化也是必然趋势。因为,90后是一群我们80后看不懂,70后看不起的一代人。而本质上,未来是他们的,他们已经在悄悄地改变“组织”的定义。例如,他们只为满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买单。这就意味着,他们只有在满足他们需求和喜好的组织之中,他们才会有动力,才会更加高效。
目前传统企业的组织模式太过于流程化,太呆板,什么事都要按部就班,导致所有人都在抱怨执行力和效率问题。当一件事情坏到极端之时,就是转机的时候。我想现在的中小企业管理效率出现普遍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突变”或者“转机”来改变现状,或许是互联网+产品之后的一个进阶表现:“互联网+组织”。
在我的设想中,组织社群化就是同事之间按照自己兴趣点组合团队或者小组,一起去完成一些项目。这样的组织形式,可以随时解散、各回各家,也可以随时召集、成军打战。我觉得这样的合作效率既可以发挥各自员工的优势,更是把公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情绪上,把员工的积极性和活力通过“兴趣”的方式给激发出来,让员工跟着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情。
我们今年成立了“产品委员会”,就是来自于各个部门的人员,一切自愿原则。大家可以各自发起新品开发和产品需求,由组长负责协调。对新品有兴趣的人,可以主动联合开发,策划或者营销。
“产品委员会”的成立其目的在于解决之前公司产品资源过度集中,或者过于分散、被隔离的痛苦,时常造成产品信息不通畅,错失市场良机。所以委员会的尝试就是希望通过组织方式的改变来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效率。
最近我们在研究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和宗毅的裂变模式,包括著名的阿米巴模式,其实都从人性的最本质出发,改版组织模式,以满足员工的本性喜好为宗旨。而我今天提出的组织社群化,则是以互联网的背景辨别员工的喜好变化,从而来调整组织治理结构。
这两年阿里巴巴提出来生态系统,我觉得非常完美,因为它就是做森林的战略!但是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来说,生态系统遥不可及。如果我们局限于做一棵树木,过于肤浅,无远见,也缺乏安全系数。鉴于此,我以为“社群”的确是我们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和执行的方式。因为做一片有特色的“树林”,可以生存的更好。
从大家常见的群组,到粉丝群体、社会团体、企业机构等等,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都可以看作是社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的承载在不同的软件上被赋予了不同的展现形式。当一群人因为某种爱好或者某种目的聚集在一起,圈子的也就应运而生了。随着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APP推出了“朋友圈”、“服务圈”、“游戏圈”、“应用圈”等圈子概念,圈子也愈加深入人心。人们在圈子中可以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展示自我或产品,也可以在圈子中学习交流经验……圈子,成为了“低头族”们的新宠儿。
然而有些问题,却又是社群发展之路上难以克服的“荆棘”。为此,唯圈旨在为社群、尤其是为大型社群提供“体系化”、“规模化”、“价值化”的社群运营管理服务。你建设你的社群,我为你提供便利辅助工具。